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 > 媒體看福鼎
投稿

指掌春秋:福鼎嘭嘭鼓

2018-10-29 08:48:52 來源:閩東日報 作者: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嘭嘭鼓的鼓筒與板子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2017年5月25日,管陽鎮(zhèn)代表隊在福鼎市文藝大匯演現(xiàn)場表演嘭嘭鼓節(jié)目。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前岐嘭嘭鼓表演 (資料圖片)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表演者下鄉(xiāng)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劉超超 攝  □ 董其勇                   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1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盛夏,夜幕四合。農家院內的空場中間,一堆青草燃起,濃郁的艾香四處彌漫,蚊蟲被薰得難覓蹤跡。大廳上的太師椅,早早被搬到門口大埕靠南面稍高的空場處,面前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木凳子、竹椅子上坐滿老人,孩子們在院內飛跑嬉戲。此時,一位老者走向太師椅,端坐其間,一支竹筒斜倚臂彎,左手持兩片竹板。頷首施禮后,老者輕輕收合左掌,兩片竹板響起兩聲清脆的“蹺、嘁”聲,剎時,現(xiàn)場一遍寂靜,只見老者右手指輕叩竹筒端口的皮膜,發(fā)出三聲“嘭—、嘭、嘭”,稍頃,板子再敲兩下,接著用閩南語娓娓啟口唱道: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言不言來青不青,二人土上說原因。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三人騎牛牛無角,草木之間有一人。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開首字猜當說口,讓弟賣音書來迎。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這種場景曾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我的夢境中,他是我童年的精神寄托。我的祖、父輩們酷愛這種由一個人表演,以竹筒和竹片為道具,用本地閩南方言演唱的民間曲藝——“嘭嘭鼓”,她是閩南移民后裔基因里的一縷永難抹滅的記憶。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2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嘭嘭鼓,又稱蓬鼓、嘭鼓,是漁鼓的一種。漁鼓源于道教的道情,而道情則源于東漢張道陵時期道教在道觀所唱的經(jīng)韻道歌。漢唐時期的道歌,自古就有用漁鼓、簡板演唱之記載,最早的道士表演道情道具是用魚皮蒙面的鼓,所以叫做漁鼓。因此說道情是道教的產(chǎn)物,是有一定依據(jù)的。漁鼓藝人們因而把道教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當做漁鼓始祖,張果老擊著漁鼓到處游走,勸說世人從善避惡;學仙的道士們依樣畫葫蘆,于是就有了“道情”表演。有漁鼓唱詞曰:“竹板敲,漁鼓響,張果老騎在驢背上。”道教與漁鼓的關聯(lián),由此可見一斑。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漁鼓起源于道教的“道情”同樣被學界承認。研究者認為:它淵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教誦曲中道士所唱經(jīng)韻——散花,散花是道教醮壇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通過想象中的神仙鑾駕,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臨壇弘道。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實地拋散鮮花,而是誦唱,因此又有多種的散花詞,多為五言、七言、詞曲等。道教醮壇散花的誦唱形式,除詞調略有變化外,其表演形式一直傳承至今。在閩浙邊界的福鼎、霞浦、蒼南、平陽、泰順等講閩南話區(qū)域,嘭嘭鼓曲調與道士唱“散花”的曲調腔韻頗有相似之處,不是內行和身臨其境,幾難分辨。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宋時,道情中的詩贊體一支主流隨中原人口南遷而流傳到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即為漁鼓曲的前身。約在宋元交際時期,道情的形式和唱法被民間說唱藝術吸收,演說內容則變成敘事性的傳奇,脫離了道教的說教范疇。南宋永嘉(今溫州)人薛季宣《雨后憶龍翔寺》詩中“菱歌四面來漁鼓,燈火層層到客舟”的詩句,正是這種恬淡情境的真實寫照。當時的漁鼓藝人,多為走村串戶求得施舍而唱,藝人們懷抱漁鼓、手持竹板擊節(jié)而歌,悠揚的曲調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樂,讓觀眾身臨其境。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夕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爭唱蔡中郎。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宋代詩人陸游的《小船游近村舍舟步歸》詩中描繪的正是漁鼓藝人登臺演唱,引得眾人聆聽的場景。陸游是南宋時期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曾在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其34歲始出仕時任寧德縣主簿,當對閩東浙南一帶特有漁鼓演藝技藝熟悉。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明清時期,鄭板橋、王夫之等都寫過漁鼓詞,漁鼓有了文人因素而大行于世,戲劇《珍珠塔》等文藝作品中,均有漁鼓的印記。正如《清稗類鈔》所言:“道情,樂歌詞之類,亦謂之黃冠體。蓋本道士所歌,為離塵絕俗之語者。今俚俗之鼓兒詞,亦謂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為多。”可見漁鼓已經(jīng)完全變成一種市井藝術,早已遠離了“道情”的實際范疇。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明代中國南方的漁鼓首先在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得到發(fā)展。明代江蘇松江府(今上海市)人王圻,是著名文獻學家、藏書家,通曉音律,才華橫溢,曾黜為福建按察僉事,在他的《三才圖會》中形象描繪了漁鼓的基本特征:“漁鼓,裁竹為筩,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豬膋上之最薄者,用兩指擊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時用二片合擊之,以和者也。”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的流入大致在明末清初,成型于清朝中葉,流行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深受當?shù)孛癖娤矏酆蜌g迎的傳統(tǒng)曲藝。據(jù)《福寧府志》和清乾隆《平陽縣志》等地方志書記載,明清時期,閩南一帶人口大幅增長,加上明朝中葉倭寇犯竄,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海禁和溫州地區(qū)因自然災害人口銳減,大批閩南人遷居閩浙邊界的福寧長溪、溫州平陽等地。隨著人口的遷移流動,漁鼓也自閩南傳入閩浙邊界的福鼎、平陽等多數(shù)講閩南語的地區(qū),與同期流入的另外兩種民間曲藝表演形式“蓮花落”“布袋戲”,以及福鼎、平陽等閩南語系地區(qū)的民間音樂、歌謠結合,通過交揉融匯,形成了至今仍流傳在閩浙邊界閩南語區(qū)域的民間曲藝奇葩——“嘭嘭鼓”。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蓮花落”的樂器與嘭嘭鼓基本一樣,也為鼓和拍,鼓叫長筒,拍為竹片。布袋戲是閩南木偶戲的一種,也是由一個人表演演唱的傳統(tǒng)民間曲藝,于明清時期從閩南傳入福鼎,其唱腔特別是女性主人公出臺的唱腔幾乎與嘭嘭鼓的唱腔一樣,而布袋戲、嘭嘭鼓演繹的曲目唱本共通共用,只是表演說唱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可見,這兩種民間曲藝在福鼎有過非常密切的交融過程。在當今閩浙邊界民間曲藝藝人中,有很多演布袋戲的藝人,同時也會演唱嘭嘭鼓。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3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嘭嘭鼓表演道具的制作工藝簡單,僅為一筒一拍,但選材和削制還是有講究的。鼓筒選用多年生面陽長勢筆挺的毛竹,立秋后砍伐置陰涼通風處陰干,再截取長80至100厘米、內徑約5厘米竹筒,刮衣中通,浸泡于石灰水中,消毒防蛀裂,兩端修整平滑。嘭嘭鼓的膜一般采用豬膋膜,也有人選用雞嗉囊。豬膋俗稱豬板油,取豬板油上覆著的薄膜,刮油晾干待用。雞嗉囊俗稱雞龜,就是雞食管下方儲存未進入消化系統(tǒng)食物的袋狀食囊,最好選用家養(yǎng)多年土公雞的囊,截留兩端食管寸許,掏出洗凈內儲之物,用細線扎住一端,從另一端用管吹氣,使之鼓脹扎緊,置陰涼通風處晾干。鼓筒、覆膜制作完成后,還需制作一段寬約3厘米的竹篾編成的套圈,用于連接筒身和膜囊。套圈內徑需比鼓筒外徑略寬,用棉布條捆扎。蒙膜時剪取一塊20厘米見方的干豬油膜或一個已剪開的干雞嗉囊,居中蒙于鼓筒上端,拉緊繃嚴,套上套圈,用中指和無名指擊叩試音,待聞得清脆悅耳的嘭嘭聲,嘭嘭鼓就算制作完成。當今演唱嘭嘭鼓為了使其看上去更加美觀,舞臺效果更好,藝人們會在鼓筒的外面裹上一層彩布,纏上彩條。嘭嘭鼓以前鼓長是3尺3(約1米),后來改為2尺8(約80厘米);竹拍又稱板子,最早的板有兩尺長,后縮為一對長約10厘米、寬約5厘米的長方形竹片,竹片兩邊制成鋸齒狀,不易打滑,便于扣捏擊打。竹子中空,豬膋膜薄韌,發(fā)出的聲音顯得沉郁內斂,竹制的板子相擊,聲音清脆利落。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傳統(tǒng)嘭嘭鼓,生、旦、凈、末、丑均通過一個藝人的一張嘴來表現(xiàn),伴奏樂器只一鼓一拍。藝人演唱曲目時,端坐于用八仙桌子搭成的高臺上,將竹筒斜放在左膝蓋上,以左肘護住,左手拇指和中指、無名指捏著一對竹片,和著鼓聲扣動板子,發(fā)出“蹺、嘁”之聲為“板”;右手拇指按住竹筒下端,其余四指以擊、滾、抹、彈等指法輕輕而有節(jié)奏地拍打著蒙皮,發(fā)出“嘭!嘭!”之聲為“眼”。鼓聲響亮、板聲清脆,曲調高昂雄渾,尾聲悠長傳神,別具韻味,正所謂“有板有眼”。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嘭嘭鼓音樂的聲腔主要是詩贊系,其基本腔調通常是兩段式,其中一段稱正腔,用于表現(xiàn)正常情緒或較歡樂,較激憤的情緒;另一段稱悲腔,是表現(xiàn)悲苦情緒的專用曲。它和道情曲的“四情”極為相似,即“平、怒、哀、樂”。另外,還有不少的拖腔,特別是在一個樂句的句尾,經(jīng)常用“哎、哩、嗚”等襯詞或鼻音表現(xiàn)拖腔,使聽者感到很有韻味。福鼎嘭嘭鼓與蒼南、平陽的嘭嘭鼓相比略有不同之處是她的腔韻,有比較明顯的“桐詩調”,就是在每句唱詞之后,拖的尾音較長,余韻悠揚,曲調柔軟。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4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有兩種演唱形式:一種叫“門頭詞”,即早前藝人白天走家串戶到人家門口演唱一折“勸世文”“訴牌”或“新聞”,獲取番薯米、大米、銅板等為報酬,聊以生計。這種形式表演者多為生活困頓、殘障之人,現(xiàn)已幾近絕跡。但現(xiàn)今在文藝晚會、政策宣傳等場合表演的嘭嘭鼓節(jié)目,從嚴格意義上說,是“門頭詞”表演形式的傳承。門頭詞表演以唱為主,少有說白,唱詞相對押韻,唱腔平穩(wěn),曲調平實,情感起伏不大,易于傳學。該類嘭嘭鼓傳統(tǒng)傳唱曲目有《忠孝節(jié)義》《嫂勸姑》《賭博詩》《看牛詩》《單身詩》《孟麗君探母》《孟姜女送寒衣》《鬧洞房》《紅蓮》《勸善文》《哭夫》《十二生肖》《十勸哥》《五更等郎》等;新編的門頭詞曲目有《六合彩害死人》《移風易俗好》《計劃生育》《臺風新聞》《客車新聞》等。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另一種演唱形式稱“傳書”,表演藝人大都夜間在街頭或村莊庭院里演唱。這種嘭嘭鼓表演形式唱白相間,以誦唱為主,道白為輔,唱、白純用閩南方言。敘事方式有順敘、插敘,構思技巧有伏筆、懸念等手法,還將心理描寫、肖像描寫、抒情形容等手法有機結合。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質樸,韻律悠揚、節(jié)奏優(yōu)美。唱詞格律和押韻方式靈活自由,文字平實,語句通俗易懂。基本為七字詞句,又常以四三分逗形式分節(jié)演唱,由上起、下落兩個樂句構成一段的套式結構。旋律基礎為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間或有清角音出現(xiàn)。旋律樸素婉轉,常以一個基礎曲調反復詠唱的形式,疊句出現(xiàn)。其說唱式的曲調,根據(jù)方言音調的自然變化而起伏迭宕,自然而流暢。藝人在演唱和說白中,常運用聲音的高低疾緩變化,淋漓盡致地描摹曲目中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表達喜樂哀怒等情感,表現(xiàn)激昂慷慨、悲壯高歌抑或柔情蜜意、呢喃委婉的場境,并借助伴奏樂器——鼓和拍的輕重徐疾、跌宕多變來烘托氣氛,讓聽眾恍若身臨其境,深受感染。演唱技巧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悲憤時唱腔激昂高亢,苦難處則如訴如泣,伴之以鼓、板之聲的烘托,效果獨特,頗能引起聽眾共鳴。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舊時,傳書藝人有點文化的一般被地方“頭家” 做紅白喜事、壽誕、保平安等聘請去搭臺演唱十天半個月,“頭家”家人、鄰里與親朋好友一起,一邊聽唱,一邊喝茶。唱“傳書”的嘭嘭鼓藝人每次演唱時,一般要先唱一段“游頭”,再開唱正本。游頭或為一首詩,或為一個謎語,抑或一則笑話,略同古典小說的“回前詩”。如: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二人看天不像天,十女當中半畝田,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八王問我田多少,土上加田有一千。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這其實是“夫妻義重”四個字的字謎謎面。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傳書藝人每不間斷表演嘭嘭鼓一段,稱“一關”,“一關”演唱時間大致45分鐘至一個小時,在一關沒有演唱結束前是必須連續(xù)演唱,中途不能休息、停頓的。與傳統(tǒng)章回體小說一樣,嘭嘭鼓藝人總是在每段故事情節(jié)最生動、最具懸念之際,停唱歇關。歇關之前要唱“歇腳詞”: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按下這關書慢表,弟收板子潤喉音。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尊親有意禮請坐,讓吾休息兩分鐘。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接唱復關時一般要唱“接關詞”: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狂風催斜梧桐樹,回南車正根再生。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海水前浪催后浪,唱書頂關接下回。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傳書每晚一般演唱三關,三關唱完,嘭嘭鼓藝人謝神、收板、停鼓,結束一天演出。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傳書類表演形式傳唱曲目相當豐富,其涉及的題材很廣泛,包括劍俠傳奇、歷史演義、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社會案例等等。但是由于歷史悠久,加之文革期間的破四舊,演唱藝人斷層等因素,很多曲目都已經(jīng)失傳,目前保存完好的傳統(tǒng)曲目有《封神榜》《說唐》《玉刺刀》《說岳全傳》《薛仁貴征東》《萬花樓》《龍鳳再生緣》《七俠五義》《五虎平西》《楊家將》《麒麟袍》《龍鳳帕》《綠牡丹》《張羅帶》《南京五狀元》《再生緣》《八美圖》《珍珠塔》《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林鐘英告御狀》《高機與吳三春》等上百種,其中《林鐘英告御狀》《高機與吳三春》這兩個曲目都是發(fā)生浙南的民間故事。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5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傳統(tǒng)嘭嘭鼓是口頭文學,演唱唱本沒有文字記載,代代傳承都是師徒之間的口口相傳。先生表演時,學徒在一旁邊聽邊悟,主要是記住先生說唱的每部書的主要人物、年代、地點、故事情節(jié)等。唱詞、說白沒有固定的詞句,唱腔曲調也沒有固定的曲譜,全憑表演者文學修養(yǎng)和現(xiàn)場應變能力發(fā)揮。先生授徒只教如何擊鼓拍板,以及嘭嘭鼓藝人操守、禮節(jié)和行業(yè)禁忌等。至于怎么唱?怎么演?就應了那句古話“師傅帶進門,修行靠個人”。嘭嘭鼓演唱對藝人的音色嗓子也有要求的,業(yè)內把藝人嗓子分為水喉、火喉、木喉三種。水喉是最好的,音色好聽且久唱不啞,連續(xù)唱上十天半個月,音不走色,溫潤如初;火喉聽上去不錯,可時間稍長就像被火燒了似的干啞了,這種嗓子的藝人,平時少說話,飲食起居都要注意;木喉是最糟的,就像柴禾一樣又澀又硬,只好從丹田里調一口氣硬撐著,一場堂唱下來,人累得不行。因而,許多嘭嘭鼓藝人在第一次到一個新的地方表演時都會這樣唱道: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愚弟才疏學問淺,白口說書甭周全。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人名地屯都同樣,花言巧語個人張。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轉彎過角書唱錯,叔兄海量請包涵。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作為民間曲藝,嘭嘭鼓演唱詞句立足民間,汲取閩南方言精華,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民間藝人的加工、提煉、傳承,至今多數(shù)唱詞中仍保留著豐富的古代閩南方言詞匯,這對于研究古閩南方言的演變、發(fā)展、進化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解放前,嘭嘭鼓多為民間藝人謀生之技得以傳承。建國后,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一種藝術形式,福鼎許多業(yè)余作者運用嘭嘭鼓形式,創(chuàng)作了許多歌頌社會主義祖國、歌頌英雄模范、宣傳黨和國家政策的新曲目。如《劉瑞蓉尋親記》《虎崗青松》《南山勁松》《隊長搬家》《李逵》《一雙鞋》《萬紫千紅披彩霞》《閩東漁漢》等?,F(xiàn)在,福鼎嘭嘭鼓還將現(xiàn)代生活融入曲中,曲目大都反映新生活,主題鮮明,富有時代氣息。有描繪太姥山、崳山島風景的,也有贊美貫嶺黃梔子、山前檳榔芋、前岐四季柚等福鼎地方特產(chǎn),更有描繪謳歌新生活,贊頌黨和國家好政策的,到達“文以載道,曲以化人”的目的。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上世紀70年代之前,聽傳書類嘭嘭鼓一直是閩浙邊界閩南語系區(qū)域民眾一項主要的文化娛樂內容,福鼎、蒼南境內曾有多位嘭嘭鼓藝人活躍于鄉(xiāng)村海島,嘭嘭鼓曾給村民帶來了幾多歡樂,曾是福鼎市井和鄉(xiāng)村繁榮的裝飾品。行走在閩南語通行區(qū)域,時常會與嘭嘭鼓不期而遇,尤其是趕圩、廟會、節(jié)慶、物資交流之類的活動,街巷和村頭總少不了嘭嘭鼓表演。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上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錄音機的逐漸普及,不少嘭嘭鼓藝人把自己演唱的節(jié)目錄在磁帶上托人在街坊出售,也有人手拿錄音機走村串戶巡回播放嘭嘭鼓節(jié)目以獲取收入,而直接請人演唱則大大減少。最近幾年,在蒼南縣城出現(xiàn)了多家賣影像制品的店鋪,他們更是利用現(xiàn)代音像制作技術,將藝人演唱的嘭嘭鼓曲目刻錄在SM卡上,用收錄機演唱,更有一種類似于小型電視機的“做戲機” ,將嘭嘭鼓、布袋戲等表演視頻刻錄播放。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隨著社會推行普通話,閩南語境淡化,下一代人很少講閩南話,如今聽、學嘭嘭鼓更為困難,嘭嘭鼓藝術瀕臨后繼乏人的境地。像福鼎貫嶺、前岐、沙埕、崳山這樣大多數(shù)居民講閩南語的鄉(xiāng)鎮(zhèn),問個三十歲以下的人,多半不知道 “嘭嘭鼓”為何物了。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福鼎嘭嘭鼓作為福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表演者去世或轉行,新生代聽眾銳減,閩南語境的縮退等原因而面臨消亡的困境,而它的發(fā)源地——福建漳泉地區(qū)也極難找到它的存在。因而對福鼎嘭嘭鼓曲藝文化的發(fā)掘、保護和研究尤為重要。在搶救和傳承嘭嘭鼓這一傳統(tǒng)民間曲藝方面,毗鄰的浙江蒼南、平陽縣值得我們學習。早在2007年,蒼南縣、平陽縣分別以“嘭嘭咚”“平陽漁鼓”之名申報非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而福鼎嘭嘭鼓則剛剛于2016年才列入福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我輩實在愧對嘭嘭鼓這朵民間曲藝奇葩。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現(xiàn)今,你如果真想聆聽一段這漸漸遠去的鄉(xiāng)音,重拾這份溫馨的鄉(xiāng)愁,要繞過喧囂與時尚,慢慢地踱入門面整齊卻陳舊的街巷,這里昔日繁華已然逝去,留居于此大半是神情淡然的老人。不經(jīng)意間,耳際會傳來“嘭嘭蹺”“嘭嘭蹺”的奏鳴聲,古老的閩南語,古老的曲調,傳唱著古老的故事……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F5r福鼎新聞網(wǎng)|今日福鼎|福鼎新聞信息權威發(fā)布平臺

文章來源:閩東日報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福鼎新聞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福鼎新聞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新聞熱線:0593-7856234 技術服務:0593-7998976 網(wǎng)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福鼎新聞網(wǎng)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