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仕光,1964年生,福建省福鼎市南溪水庫渡船管理站船工,寧石竹坑渡3號船長。先后被授予“寧德市最美渡工”和福建省首屆十佳“最美渡工”稱號,他所在的班組被中國海員建設工會評為“安全優(yōu)秀班組”。
福鼎河流密布,水系發(fā)達。位于閩浙交界的南溪水庫,是一個重要渡口。我是18歲時撐起船槳上崗的,渡來渡往36年,擺渡船從人力手搖木船換成了機動鐵船,我也從青年變成了中年。這里的一事一物,早已刻入我的生活。
工作中的金仕光 王婷婷 攝
上世紀八十年代,南溪水庫建成蓄水,庫區(qū)有1400平方公里的水域,環(huán)繞著周邊的2個鄉(xiāng)鎮(zhèn)、7個行政村、70多個自然村,村民們出行都要依靠渡船。于是,南溪水庫渡船管理站招聘了10名渡工,免費接送往來的群眾。
當時擺在我前面的有兩條路,像其他鄉(xiāng)親一樣外出打工或留在家鄉(xiāng)加入渡工隊伍。思考再三,我選擇留在我熟悉的地方,接下擺渡的撐篙。
天亮而作,天黑而歇,一天到晚以船為伴,一年365天都要隨時待崗,撐渡船是份苦差事。每天天沒亮透,渡口就有人要過河,我得提前做好出行的準備。人多船重,全靠力氣劃動前進,一搖一晃總要小心翼翼。等到了渡口,客人全部上岸后,我才能松一口氣,稍作歇息。最驚險的是在夜里行船。當半夜遇到分娩、病重等緊急情況,有人呼叫過渡時,我就要趕緊起來,摸黑出行。但夜里的水勢不同于白天,且行船打燈的光線折射在江面上容易導致色盲,所以不能開燈,只能依靠眼睛和兩只手。江面跟船上都黑乎乎的,盯久了,眼睛就覺得疲倦,可肩負著全船人的安危,我絲毫不敢懈怠。
機動鐵船 王婷婷 攝
經(jīng)風冒雨,一年無休,船體設備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故障。那時,管理站沒有維修技術(shù)人才,每次故障都是將船拖到市區(qū)請專業(yè)師傅維修,但次數(shù)一多,不僅耽擱時間,還耽誤鄉(xiāng)親們的出行。于是我萌生了自學的念頭。
一開始,師傅修船時,我趁機“偷學”,不懂就問。后來,為了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我開始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船舶主機》《船舶輔機》等業(yè)務課程。每當工作結(jié)束或休息間隙時,我都要對渡船進行檢查,在多次檢查中,我成功排除了一些設備故障,維護了船只的正常運行。
做渡工,苦點累點還沒啥,最怕的是大家的不理解。“大家都急著過河,為什么一趟不多載點人?”這是鄉(xiāng)親們常常抱怨的事。但看似風平浪靜的江面,實則危險重重,一艘簡易的木船,最怕的就是江面上突如其來的風浪和超載,一個不小心就會出事故。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只能選擇一趟趟分批運。一來一往至少兩個多小時,岸邊的人等得不耐煩了就會開始埋怨,甚至事后還有人跑到我家里來討要說法。
2012年,金仕光所在渡口被評為全省內(nèi)河交通安全示范渡口。 王婷婷 攝
埋怨多,危險大,收入低,面對這樣的境況,家里人也曾勸過我轉(zhuǎn)行。但我總想著:“要是自己走了,誰來接這個班?大伙出行豈不是更不方便?還是再多堅持幾年吧。”
時光荏苒,這一堅持,36年過去了。這36年的平安擺渡,讓我倍感自豪。從1982年至今,在我與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南溪水庫渡工隊伍累計運行17萬班次,運送旅客450萬多人次,完成航程180多萬海里,并取得36年安全運行無事故的驕人紀錄。2006年,我所在的班組被中國海員建設工會評為“安全優(yōu)秀班組”。2012年,所在渡口被評為全省內(nèi)河交通安全示范渡口。
36年來,陸上交通迅速發(fā)展,四通八達。一批批老渡口從人們的生活中漸漸退出,我們的渡船也從當年的13艘人力木船減少至今天的3艘機動鐵船。時代變遷,大伙對出行的要求也更高了,這需要我們渡工適應新的需求、掌握新的技術(shù)、繼續(xù)奮斗,錘煉更加過硬的本領(lǐng),讓大伙的出行更舒適、更安全、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