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涌太姥
太姥山望夫巖 □ 白榮敏
太姥山相傳為藍母托蹤之地,容成棲息之所,古稱仙都,殊絕人境;始于堯封,見重于漢武明皇,歷史悠久,文蘊深厚;又因東海獨崇,峰巒奇奧,云霧多變,氣象萬千,故以“山海大觀”著稱,歷唐宋以還,盛名久享。進入現(xiàn)代以來,開發(fā)旅游,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號為“四絕”,為世人所重。其實,一個“險”字不足以形容太姥山峰的特點,同時,作為太姥山自然景觀核心元素的峰巒,因其迷人風(fēng)姿,獲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詩文吟詠無數(shù),已賦予“太姥峰”深厚的人文蘊藉。
從二十二峰到五十四峰的命名
太姥山的峰,最早的文字見于唐代鄉(xiāng)人林嵩的《太姥山記》:“山舊無寺。乾符間,僧師待始筑居于此,乃圖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新月、天冠、神羊、毬頭、寶旌、仙女、仙童、仙仗、迎仙、象簡、呈珠、團玉、碧鍔、怪石、三靈、抗天、捧玉、摘星、飛蓋、靈龜、龍角、天圭。”就是說,唐代開始,太姥山就有二十二峰之說,而且這二十二峰的主要特點是“秀拔”之美。這二十二座秀拔之峰,駐山僧人師待把它們畫了出來,拿給一個叫林陶的人看,林陶根據(jù)師待所畫,給這二十二座秀拔之峰一一命名,于是,從這時候開始,太姥山的峰,開始有了名字。
到了明代,當(dāng)時的福寧知州史起欽編了一本《太姥山志》,在以往二十二峰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仙掌、石虎、摩霄、懸鐘、石筍、天柱、撥云、卓筆、童子、蓮花、石鴉、飛仙、棋盤、隱真等十四峰,合為三十六奇峰。就是說,有命名的太姥峰的數(shù)量從二十二增到三十六,特點則由“秀拔”而匯為了“奇”。到了萬歷年間,謝肇淛《太姥山志》,又在三十六的基礎(chǔ)上增至四十五,新增的九座峰為:金峰、錦屏峰、缽盂峰、三臺峰、疊石峰、曝龍石峰、三枝峰、三靈峰、和尚峰。
到了清代學(xué)者邱椿《太姥指掌》和民國卓劍舟《太姥山全志》,均增加到了五十四峰。這新增的九座峰為:關(guān)刀峰、仙樂峰、彌勒峰、雞冠石峰、獨鯉峰、合掌峰、佛手峰、蕉葉峰、杯珓石峰。《太姥山全志》又把金峰分為大金峰和小金峰。
其實,太姥峰遠不止以上有名字的五十四座,正如謝肇淛在《太姥山志》中所言,“其余非有名者,尚不可以數(shù)計也”。
太姥最高峰——新月峰
太姥山岳景區(qū)五十四峰中的最高峰名為新月峰,海拔917.3米。名為新月,取意“新出之月”。新出之月,一指農(nóng)歷每月初出的彎形月亮,一指農(nóng)歷每月逢十五日新滿的月亮。觀新月峰頂,弧度圓潤,酷似十五初升的月亮。清代陳奇榮《新月峰》詩曰:“仿佛蟾宮露半規(guī),玉湖倒映勢傾欹。采藍女伴無相妒,齊向峰頭學(xué)畫眉。”詩中“蟾宮露半規(guī)”的比喻甚為形象。民國時期卓劍舟先生認為是得名于“前人以此觀月初上”,此說在邏輯上難以服人,因為但凡較高的所在,均可以觀月初上,何故獨為此峰命名?聊存一說吧。
新月峰可以“觀月初上”,也是“觀日初上”的絕佳位置。查閱相關(guān)文獻,古人多有在新月峰觀日出的描述:明代謝肇淛《太姥山志》“新月峰”說:“在摩霄峰旁,五鼓可望扶桑初日。”卓劍舟《太姥山全志》“新月峰”沿用此說,并且收錄了清代游光縚《登新月峰觀日出歌》、桐山名士林滋秀《新月峰觀日出》等詩;又如清代福鼎首任縣令傅維祖《游太姥山記》:“其上有新月峰,可以望日出……朱輪始見,似沉似浮,光芒尚斂。未幾,離海嶠,出云衢,木杪生光,峰嶺增耀矣。”詩文狀寫了作者們登上太姥山最高峰新月峰看日出的壯美景色和內(nèi)心獨特感受以及豪邁之情。所以,新月峰頂又有一個名字叫望日臺,清代鄉(xiāng)人王孫恭在《太姥山記》一文中說:“而所謂新月峰,可以望日出者,即在摩霄背右……后人以此伺朝暾,又號望日臺。”清邱椿《太姥指掌》也說:“望日臺,即志新月峰。”由于烏龍崗等處也是觀日出的好去處,開發(fā)旅游后,景區(qū)管理處設(shè)新月峰頂為一號觀日臺。
就是因為弧度圓潤,則又被視為一個倒扣的鍋底。這個唐代就以“新月”為名的詩意山峰,民國期間被好事者冠以“覆鼎”之名,并且演繹出“福鼎”與“覆鼎”諧音,福鼎之縣名來自于“覆鼎峰”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也是難以令人信服,一是目前掌握的所有關(guān)于太姥山的古籍,從未見到“覆鼎峰”之名,直到成書于1942年的卓劍舟《太姥山全志》卷之一“名勝”中所收太姥山五十四峰中,亦無所謂“覆鼎峰”;其二,“鼎”,閩方言意為鍋,“覆鼎”意為倒扣的鍋,此峰即便形狀像是一個倒扣的鍋,古人也并無把它作為峰之名,因為它不美,也不吉祥,同理,這“倒扣的鍋”亦絕無可能被作為一個新建縣名。
摩霄并非絕頂
摩霄峰在新月峰西面,古人多視其為太姥頂峰,故詩文中多有“摩霄絕頂”之說。卓劍舟《太姥山全志》“摩霄峰”一節(jié)從自明代至民國時期寫摩霄峰的詩四十二首,其中以“摩霄絕頂”或“登摩霄絕頂”為題的就有二十一首之多,說明在古代游山者的心目中,摩霄峰為太姥山之絕頂。這其實是個誤會,造成誤會的原因主要是登山線路走向影響視角。古人游山線路多從福寧府衙所在地霞浦走官道至太姥山,從山腰金峰寺入山,經(jīng)圓潭寺,至天門寺,爬天門嶺,上摩霄峰。這條古道即今所謂后山線路。天門嶺嶺高路陡,抬頭所見,山嶺的頂端即是摩霄峰。新月峰雖然比摩霄峰略高一點,但因為地處摩霄峰東面,距離較遠,爬山者視線所及只有摩霄峰,只有待爬到摩霄峰頂,有心者仔細辨別,才會發(fā)現(xiàn)東邊略高處還有一座新月峰。乾隆年間的福寧知府李拔就是這樣一位“有心者”,他的《游太姥山記》專門記述了這一“發(fā)現(xiàn)”過程。他本來也像其他人一樣以為摩霄峰必山絕頂,但認真審視,則摩霄峰近旁還有一峰更高,于是做實地考察,登上這個更高的山峰。他在文章中認為這個峰(新月峰)才是真正的“太姥摩霄第一峰”。其實,新月峰和摩霄峰是山體連接而緊挨著的兩個山峰,新月峰高,但峰頂較小,摩霄峰相對略低,但峰頂平坦開闊。摩霄峰西北側(cè)連接天門嶺,而東南側(cè)則有夢臺、石船等景點。夢臺左側(cè)幾米開外的巖壁上有明代摩崖石刻,為陳五昌《登摩霄絕頂》詩:“崢嶸亂削玉芙蓉,簇簇遙開六六峰。地控南天唐姥辟,山名西岳越王封。云橫斷壁千層險,煙起澄潭一片濃。極目直窮滄海外,憑虛身已躡仙蹤。”左署:“萬歷戊申冬日福唐陳五昌”。石船旁的巖壁上亦有一方明代石刻,為秦邦鑄《登摩霄頂》詩:“峭巖蒼樹郁崔嵬,陟望摩霄海一杯。長嘯清風(fēng)生萬壑,青山半是白云堆。”這些都是古人誤認為摩霄峰乃太姥絕頂?shù)淖C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