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第(1541~1617),字季立,號一齋,晚號溫麻山農(nóng)。明代福州府連江縣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補弟子員,試輒冠軍”(金云銘《陳第年譜》)。戚繼光入閩平倭,曾上書獻平定倭寇之策。萬歷三年(1575)任福州武教官。善談論兵家軍事,隨名將俞大猷學兵法。后出守古北口,任薊鎮(zhèn)游擊將軍。萬歷十一年(1583)辭官歸鄉(xiāng),建“倦游廬”以自適。卒年七十有七。
陳第像 圖源網(wǎng)絡(luò)
陳第博學多聞,興趣廣泛,他不僅是一位軍事天才,而且在音韻、藏書方面享有盛譽。更令人稱道的是,陳第還是當時著名的旅行家,世有“南方徐霞客”之譽。萬歷三十年(1602),跟隨都司沈有容赴臺剿倭,深入考察臺灣高山族風土人情,撰寫《東番記》,為我國研究臺灣最早之歷史文獻。陳第一生四次出游,遍歷五岳、武當、羅浮、匡廬、天臺、雁蕩、終南,以及本省武夷、石竹、石鼓、太姥、霍童等宇內(nèi)名山。著有《五岳游草》《兩粵游草》,生平著述匯編為《一齋集》行世。
陳第游歷太姥山的具體時間,福建師大教授金云銘所著《陳第年譜》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從他收錄于《五岳游草》集子中的《福寧道中》《游太姥巖洞庵》兩首詩作來看,應該是在第三次出游期間。據(jù)陳第《五岳游草》自序,這部分詩集起始年月為“自泰山而后,衡山而前”,即萬歷十一年(1583)至萬歷四十三年(1615),相隔足足三十二載?!陡幍乐小肺迓梢娪凇短炫_石梁》《游武林龍井庵》之前,《游太姥巖洞庵》見于《游江郎山》《雨留天臺絕頂》之前,可見陳第攬勝太姥山應該是在萬歷三十七年(1609)夏,游天臺、雁蕩諸勝,避暑西子湖之際,時年作者六十九歲。
陳第撰《毛詩古音考四卷》 圖源網(wǎng)絡(luò)
陳第的《游太姥山巖洞庵》:“洞門深鎖俯溪湄,澗道盤回步獨遲?;牟輭灹艄盘?,懸崖石肖漢鐘離。露浮仙掌涓涓滴,芝潤龍泉色色奇。細語安禪諸老衲,名山舍此欲何之。”詩題所指巖洞庵即太姥古寺“一片瓦”,又稱半云洞,以巨石一方覆蓋如瓦,構(gòu)成洞屋,故以“巖洞”名之。“庵稍敝陋”(民國卓劍舟《太姥山志》),萬歷三十二年(1604)甲辰由僧如鏡重建。據(jù)民國卓劍舟《太姥山志·卷之二·寺宇》記載:“(巖洞庵)奇石萬狀,洞門三尺佝僂而入,豁然別有天地。”詩中所指太姥墓、鐘離石、滴水洞皆為庵堂附近勝景。詩作末尾兩句通過與巖洞庵僧侶的對話,抒發(fā)了作者對太姥山的熱愛與仰慕之情。
卓劍舟在重修《太姥山志》時也收錄了陳第這首詩作,除了“深鎖”作“深窅”之外,其余內(nèi)容完全一致。
除了這首《游太姥山巖洞庵》,陳第在其他詩作中也提到過太姥山。如《兩粵游草》有《羅浮懷董崇相進士》三首,有兩首提及太姥山:“江頭別去兩經(jīng)秋,獻賦明光賜錦裘。遙約幔亭并太姥,此時蹤跡在羅浮。”“薊北春來兩寄書,南歸消息近何如。青云莫負揚雄草,太姥山中小結(jié)廬。”《五岳游草》有《病中送吳蓮陽別駕歸嶺北》:“楊椏江城綠似絲,不堪空對別離時。雙旌此日風云遠,一枕經(jīng)春鷗鷺知。自信兒童看客喜,卻慚蓬垢掃花遲。年來欲就名山隱,太姥相將賦紫芝。”
夕照九鯉峰 李步登 攝
“董崇相”指董應舉,為陳第同鄉(xiāng)。據(jù)清代陳壽祺主纂、魏敬中續(xù)纂《福建通志·卷百九十六·明列傳·董應舉傳》可知,董應舉,字崇相,萬歷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進士。歷官廣州府教授、吏部主事。天啟元年(1621),遷太常寺少卿,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天啟五年(1625)六月,升授工部右侍郎,專領(lǐng)鑄錢事務。尋兼戶部侍郎,并理鹽政。因上疏請求厘正揚州鹽規(guī),得罪魏忠賢黨羽,被劾罷官,居武夷八曲之涵翠洞講學。崇禎七年(1634),卒。有《崇相集》傳世。
“吳蓮陽”名垔,福寧州城(今屬霞浦縣)人。據(jù)民國《霞浦縣志·文苑》:“吳垔,字浦之,號蓮陽。明嘉靖辛亥拔貢。入北闈,考銓天下第一,授廣東廉州府通判。歷有政績,著作甚富。”
由詩中內(nèi)容可知,陳第對舊時與家鄉(xiāng)連江縣同屬一郡的太姥山敬仰已久,向往之情發(fā)自內(nèi)心,并非一時即興之筆。對一處名勝如此眷顧,這在他的行旅作品中尚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