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從枯黃轉(zhuǎn)為青綠,梅花開了又落,枇杷漸漸黃熟,過了小滿,轉(zhuǎn)眼又到端午,粽子的季節(jié)又到了。
粽子和家鄉(xiāng)的小食一般,有著獨特的氣息,鳳凰山腳泥土的清香和河山茶園茶葉的淡香,亦是一種令人懷念的氣息。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jīng)到了不必等到端午便能吃上粽子程度,但在端午吃粽子仍是一種傳承已久的習慣,它的意義不再停留在食物本身的風味,那是一種符號,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重。
麻棕賦其色,清香添其味·粽之葉
通常,粽子都是用箬葉、蘆葦葉制成,但在管陽,家家戶戶都是用花筍葉,它是出土后嫩竹的外衣,呈棕褐色或麻棕色,一般沿竹徑向呈卷狀,內(nèi)光潔外粗糙多細毛。
包粽子前,將筍葉翻折置于水中反復(fù)煮,煮開后放入冷水浸泡半小時,這樣筍葉既光滑又結(jié)實。
白潤似珍珠,軟糯齒留香 ·粽之米
幾千年來,粽子的變化從形狀到用料再到口味,作為主料的糯米卻從未變過,盡管有些地方是用其他品種的米,但它們的口感卻遠遠不及糯米軟化黏彈。
顆顆珍珠似的糯米粒經(jīng)過一夜的泡發(fā),瀝干水分,加入堿面,用筷子攪拌均勻呈現(xiàn)出淡黃色,包上筍葉煮熟后,晶瑩剔透,在唇齒間香潤纏綿。
甜咸兩相宜,口味任君選 ·粽之餡
味覺,因人而異,地域的差異讓人們對粽子的口味有著不同的選擇,一張小小的筍葉能包裹萬千材料,對于甜或咸的爭辯也隨著粽子美妙的口感消失殆盡。
筍葉洗凈,裝入糯米,塞進餡料,包成菱形,纏上棉線,上鍋煮熟,那涌動在空氣中的粽香,融化在舌尖的蛋黃粒,纏繞在齒間的紅豆沙,觸動在味蕾上的肉丁,流淌在胃里的蓮蓉……那是一種溫暖的味道,是綻放在人們心中的香甜。
一顆粽子,包裹著歷史的云煙,穿過它,汨羅河的水好似停止了流淌,而《離騷》的一字一句,卻不斷敲打著人們的內(nèi)心。
一顆粽子,無外乎粽葉、糯米、內(nèi)陷幾樣食材,然,一片小小粽葉包裹著長情,它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里一道永不缺席的美食,是祖祖輩輩的傳統(tǒng)和祝福,也是寄托對先人的懷念之情。(通訊員 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