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指導,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相關司局、福建省委網信辦、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委網信委、人民網主辦,泉州市委網信辦、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泉州市文物局、人民視頻、泉州廣播電視臺承辦的“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將在泉州舉辦。此次主題活動,通過全方位展示海絲泉州的輝煌燦爛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800多年前,一代大儒朱熹為泉州寫下“此地古稱佛國 滿街都是圣人”;中世紀西方旅行家馬可·波羅也為之瘋狂“打call”,稱其為“東方第一大港”;同時期的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納與泉州結下不解之緣,將其形容為“光明之城”……如今,聚焦千年之后的海絲名城,走過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間,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隨處可見,傳統生活方式仍在南音、木偶戲和閩南語里綿延流淌,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共融的局面至今有跡可循。追溯泉州的歷史進程,體現了拼搏進取、開放包容、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內核,是中華文化傳承至今的見證。 出于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泉州實施經濟、文化、城市建設一體發(fā)展戰(zhàn)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共管、社會參與”保護傳承體系。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進一步做好世界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從法律層面構建完整的保護體系,泉州市人大常委會制定《“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條例》,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稐l例》的發(fā)布,將為泉州世界遺產保護提供規(guī)范、健康、可持續(xù)的制度保障,為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保駕護航。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北宋邑人謝履的詩句,道出了泉州向海而興的壯闊篇章。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提供了一個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自由開放的城市范式,繪就了古刺桐城“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文明盛景。此次主題宣傳活動將深度展示泉州的輝煌歷史與文化遺產,并在講好泉州故事的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通過主題宣傳活動,可進一步強化這樣的理念: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并在做好保護的同時,將其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感召泉州人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去熱愛、保護、傳承這些文化遺產;此次主題活動,還將啟示人們在新征程繼續(xù)發(fā)揚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歷史上,海絲泉州填補了10世紀到14世紀中國海洋文明的空白,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交融互鑒的杰出代表。在現實中,這種多元文化和平共存的發(fā)展模式,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佳歷史證明。宋元泉州“多元整合、共同繁榮、共享發(fā)展”的理念,對當代與未來的全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也將激勵泉州人以“敢為天下先,融入全球化”的昂揚姿態(tài),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海洋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wěn)、行得遠。”“何以中國·向海泉州”主題宣傳活動啟示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泉州實踐中,理應拿出更足的自信、更大的氣魄來,既懷著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又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構建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讓世界看到泉州,讓泉州走向世界。(作者:鄭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