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和風(fēng)俗的形成都是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福鼎是著名產(chǎn)茶區(qū),產(chǎn)茶的歷史悠久,許多地方都生長著大片的茶園,老百姓生計往往依賴著茶葉,對茶葉的感情很深,因此,就出現(xiàn)了與茶相關(guān)的地名和風(fēng)俗。
與茶相關(guān)的地名
地名的取義是多方面的,有依據(jù)當(dāng)?shù)厣酱ǖ?,有根?jù)本地大的姓氏,有象形、會意、傳說、諧音、紀(jì)念物的,也有以當(dāng)?shù)匚锂a(chǎn)命名的。福鼎的物產(chǎn)是茶,以茶取名的地方還不少。根據(jù)《福鼎縣地名錄》(1984年版)和《福鼎縣詞目釋文》(1983年版),福鼎有十幾個和茶相關(guān)的行政村與自然村,比較著名的三個行政村是茗洋、茶塘、茶陽村。
茗洋村,清光緒版《福鼎縣鄉(xiāng)土志·十九都》載:“茗洋為產(chǎn)茶名鄉(xiāng)。”
茗洋村隸屬于貫嶺鎮(zhèn),如今除了產(chǎn)茶外,黃梔子和檳榔芋也是其特產(chǎn)。此外,它還被冠以“紅茗洋”稱號。它是革命老區(qū),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葉飛、劉英、粟裕等在這片土地生活和工作過。
茶塘村,今屬太姥山鎮(zhèn)管轄?!陡6h詞目釋文》載:“宋時稱圓塘,自建廟堂給行人施茶后,改稱茶堂,后以諧音轉(zhuǎn)為今名。”村莊依山傍溪,面向開闊,昔時是重要港口,過往行人較多,行善者才會在此施舍茶湯。其地名是因為施舍茶而得名。
茶陽村,是管陽鎮(zhèn)下轄的行政村。清朝版《福鼎縣鄉(xiāng)土志》載:“茶洋、晏溪居叢竹中,土人善制紙。”民國時期版《福鼎縣志》載:“東境之水……南匯中部之瓦陽、南陽、茶陽、金溪……”鄉(xiāng)土志和縣志對茶陽的地名描述有不同,清末稱其為茶洋,民國時期則稱其為茶陽,如今已經(jīng)更名為茶陽。
據(jù)《福鼎縣地名錄》記載,與茶相關(guān)的地名還有:巖前大隊的“茶古坑村”,茭陽大隊的“茶園村”,軍營大隊的“枧茶腳村”,彩澳大隊的“茶塆村”,棠園大隊的“茶洋里村”,秀洋大隊的“茶園岡村”,嵐亭大隊的“茶亭村”,排洋大隊的“茶洋村”,杜家的“三茶花村”,仙梅大隊的“茶嶺村”。
值得一提的是磻溪鎮(zhèn)的排洋村,原來也叫茶洋村,因為管陽公社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茶陽村,根據(jù)規(guī)定,同一個鎮(zhèn)的地名中不能出現(xiàn)相同或諧音相同的名字,所以,磻溪的茶洋村更名為排洋村。
茶哥米弟
在民間,廣傳一句話“茶哥米弟”。茶為五谷之一,已夠分量。為何稱哥?在南方福鼎,五谷即茶、稻、麥、豆加小米或高粱,除茶以外,其他四種為主食,茶為飲料,但它有文化,是精神食糧,列為五谷之首。老百姓對茶很尊重,從來不亂倒茶渣,茶渣要與洗碗洗鍋的水倒在一起,或倒在溪河中,因為它是五谷之一。
茶與人一生關(guān)系密切,在福鼎,孩子一生下來,就要用茶來“破”嘴(人生第一口),茶加上黃連稱苦茶,吃苦茶意義是,人生要吃苦在先,一生能吃苦,前苦后甜,甜如蜜,不要前甜后苦,苦若黃連。人死后還要讓死人吃茶,稱“把茶”,即長輩死后,躺在棺木中,在上棺木蓋之前,家族晚輩列隊給長輩“把茶”,一人捧茶,一人捧酒,晚輩按輩分前后用小指頭先拈茶后拈酒滴在長輩口上,稱“把茶”“把酒”。故茶與人生死都有關(guān)。
福鼎人建新屋,做壽墓也離不開茶。建新房,要做兩個蘆葫袋裝“五谷”掛在大梁兩旁;做壽墓也要兩個小罐(稱五谷罐),一罐裝茶,一罐裝谷放在墓中。
女兒出嫁,也用茶來給女兒送路,即紅轎出門,用茶來撒在轎后。女兒出嫁時,在陪嫁中要有兩個茶壺,兩罐茶葉,富裕人家用錫的茶葉罐。新娘第二日一早要向夫家父母敬糖茶,將糖茶送入公婆房間,讓公婆嘗甜,表示新娘孝心,這時公婆要給新娘紅包稱花彩。
甚至放生蛇也用茶來給它送路。
客來“茶、煙、酒”,迎客茶為先,這也是常俗。老百姓祭神敬佛也離不開茶,所以家家戶戶全年備有茶。
更有趣的在這個神奇的白茶故鄉(xiāng),平素老百姓的口頭語也離不開茶。如你買東西,東挑、西挑,他會說你不是挑白茶。平時買賣秤?xùn)|西,秤的太平(俗語稱“沒秤頭”),就會說你是稱黃金,還是稱白茶(也說明白茶的貴重)。一個十分討厭的人,他會罵你這個人真是“清明茶”,清明茶是“頭春茶”(福鼎方言中的春,與討厭同意)。
茶的藥用在老百姓看來也很普通,如“上火”喝“竹芯茶”;淋雨了,喝“老姜茶”;肚子不舒服,喝“火燒茶”;身體過敏,把茶放在火籠,人在被中烘可抗過敏;洗傷口,用冷濃茶消毒。
出城兩三里,城外十多里的古官道建有大大小小的茶亭,這些茶亭全年免費(fèi)吃茶,稱布施茶。老百姓把建茶亭視為做善事,人生最大善事是修橋、鋪路、建茶亭,造福后代。茶亭可喝茶、休息、聊天,有的茶亭內(nèi)還會唱戲、奏嘭嘭鼓、對山歌、吃點(diǎn)心……古道茶亭是勞動人民真正的茶文化場所。
福鼎茶是大產(chǎn)業(yè),每年有不少的茶出口,出口的茶箱上畫有戲文、花卉,所以又出現(xiàn)了大批畫茶箱花的藝人,他們也畫茶食餅花,茶食餅花裝飾在糕點(diǎn)上,這些民間藝人更為“茶哥”增添了些詩情畫意。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還將茶看作是養(yǎng)生、悟道。歷代以茶為題的詩詞、山歌、童謠也極豐富。
平常生活中與茶相關(guān)的物和事
福鼎方言中,許多生活上常見的物件和生活器皿往往把“茶”字冠上,如泡茶用的陶制或瓷制壺,方言一般都叫其為茶古或茶壺,時至今日,在大缸或大壺泡的茶水,稱其為茶古茶,即使有些器皿不是用來泡茶的,也叫它茶古。
開水瓶,在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屬于新生事物,福鼎的老百姓都稱它為茶瓶,后來茶瓶衍變成專指開水瓶。
鐵制或陶瓷制作的包裝物,如果是用來貯存茶葉的,民間一般稱它為茶罐,后來,很多人把本來不是用來存儲茶葉的包裝物,也稱它為茶罐。
一般家庭,都會用竹制的舀水工具。其中有一種茶具,把大毛竹的竹段鋸開,一頭留有竹節(jié),一頭用于盛水,在竹段的中部偏上方鑲嵌著竹柄,這就是農(nóng)村最流行的舀水或盛茶的工具,它的方言就叫茶卷。在茶亭里或其他置放大茶缸的地方,缸里泡有一大缸的茶,茶缸上面就放著這種茶具。平素里,茶卷往往涵蓋著各種舀水工具。
福鼎的方言里,有“分茶泡”之說。家家戶戶娶親時,媒婆或姑母的長輩,迎接新娘時,隨身帶著一個大的紅袋子,里面裝有“茶泡”。“茶泡”其實就是紅棗、桂圓、花生、橘子、紅蛋、糖果等,新娘進(jìn)門后,親朋好友和鄰里會紛紛趕來,一來分這個“茶泡”,意寓著新人早生貴子,二來看新娘的長相。
家里來了客人,在開水里添加白糖,稱作糖茶,它里面不放茶,但茶已經(jīng)成為各種飲料的代名詞了。
茶,養(yǎng)育著福鼎世世代代的農(nóng)民,它也已經(jīng)充分融入福鼎老百姓的生活里。(楊應(yīng)杰 馬樹霞/文 朱松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