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jīng)典】
——跟習大大學引經(jīng)據(jù)典(三十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015年7月24日,中華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第十二屆委員會全體會議、中華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開幕,習近平主席發(fā)來賀信,他向全國各族各界青年和青年學生、向廣大海外中華青年說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
(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用這句《論語》中曾子的話來勉勵青年學子,最為合適不過。
士,在先秦時代是一種社會等級的劃分。先秦社會階層分為貴族、庶民、奴隸,在貴族的排序中,依次是天子、諸侯、大夫、士。所以,士,是貴族里最末的一個群體。
先秦以后,社會等級演變,平民階層主要指四類群體:士、農(nóng)、工、商。這時候,士,又成了平民百姓中地位最高的群體身體。
正因為"士"本身擁有著貴族傳承的教養(yǎng)與理想,同時又往往體驗著平民生活的炎涼與渴望,所以,這些在社會流動中知上知下、可上可下、既有見識抱負又切實了解民生的一群人,就具有著自己獨特的社會使命:社會的建設和完善,需要他們肩負遠大的理想,承受現(xiàn)實的苦楚,培養(yǎng)堅毅的品格,堅持長期的奮斗。
這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知識分子不能不胸懷廣闊、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家國建設的重任,而且個人發(fā)展和理想實現(xiàn)的路途,又必將遙遠艱辛。
在后來的士農(nóng)工商四等級中,"士"是專指讀書人,所以我們可以就把"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士”,籠統(tǒng)解釋為有一定地位、有理想抱負的知識分子。
(二)
先秦貴族中最低等級的士人群體,無法依賴世襲資產(chǎn)揮霍,他們必須依靠自身本領立世,所以,各個思想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就顯示出了不同的立身特征。比如:儒家培養(yǎng)了文士,以仁義治天下;墨家培養(yǎng)了俠士,以兼愛助黎民;兵家訓導出武士,法家練就了謀士,道家熏陶出隱士,雜家歷練出方士……這是從學問體系的派別上劃分。
然而一個人的學術思想和社會職務又不是單調(diào)唯一的、常常是綜合展現(xiàn)的,比如,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學士,可能同時還是戰(zhàn)士,可能文武兼?zhèn)?,還可能儒法兼治……無論是文士還是隱士、是俠士還是方士,都可能是一人多面。所以,在中國文化的大概念里,逐漸,用"士"來形容人,是在表達一種值得稱頌的品格象征。能被稱作"士",是在肯定著一個人的人格風范。
因而就有了"義士",無論是什么職業(yè)、什么年齡,只要能堅持正義、果敢有為,就為人稱道;
因而就有了"士氣",無論是富貴貧賤、還是男女老幼,只要保有志氣、保持正氣,就令人敬重。
這就是"士"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士"的文化驕傲。
士,在中國文化里,是一種具有正面精神力量的人格范式,是一種生命氣場呈現(xiàn)為正能量的人格形象。
(三)
而對于年輕的"學士"們來說,以"士不可不弘毅"進行嘉勉:
一方面,是勉勵學子們要具備知識的涵養(yǎng),憑此建設人生、報效家國;
更重要一方面,是提醒青年人要建立品性的高貴,以此光明人生、提升社會。
青春的起點還很稚嫩,未來的路途還很漫長,因此"任重而道遠"的提出,就是在士子們臨出發(fā)之際,拷問他們將在這條遙遠的人生行進路上,意志會堅定還是消磨,心性會高尚還是卑微,士氣會堅守還是喪失,"士"的名字會不負驕傲,還是有辱風姿。
中國文化寄托給"士"的期待,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是一種知識肯定,是一種人格界定,是一種清正的思想品位,是一種榮光的身份定位。
而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的社會主體;今天的士子,就是明天的國家棟梁。所以,歷史期待的聲音從古說到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