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層層茶山如同一條條碧玉腰帶,接連云天;白墻黛瓦的民房鱗次櫛比,房前屋后花木錯落……走進點頭鎮(zhèn)柏柳村,原汁原味的古村落令人恍如步入了世外桃源。 柏柳村黨支部書記蔡佳練介紹,柏柳村擁有茶園面積5584畝,是國家茶樹良種大白茶原產地。該村海拔最高500余米,霧天多,日照柔,所產白茶深受全國各地茶商的青睞,也使柏柳村擁有“中國白茶第一村”的美譽。 在柏柳村,家家戶戶都以茶為生?,F(xiàn)年62歲的村民范希文,自小便跟著父親學種茶,早年交通不便時,都是靠著雙腿翻山越嶺,肩挑茶青到外地售賣。“來回要走好幾天,遇上行情不好賣不掉的時候,飯都沒得吃。” 如今,依靠自有的七八畝白茶茶園,范希文一年的茶葉收入達七八萬元(人民幣,下同)。他說,企業(yè)收購加上自銷一部分,銷路不愁;農閑時再打打零工,也有三四萬元的額外收入。 柏柳村白茶文化底蘊深厚。長達500多米的柏柳街古香古色,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建筑保存尚好,正計劃啟動“白茶體驗館”項目。 明清時,這里就因茶興盛,形成了商貿繁榮的街市——柏柳街,“通街茶酒米粉味,徹夜羊蹄馱腳聲”,紅極一時。20世紀30年代,福鼎白茶世家“梅山派”第一代梅伯珍(1875年-1947年)還在福州設立兩處會館,商號“恒春祥”,把福鼎茶葉推銷到華北、東北、香港、南洋等地。 福鼎白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梅山派”第三代傳人梅相靖是梅伯珍的嫡孫,十幾歲就開始學習白茶技藝,堅持用古法制茶。“匠人要有匠心的精神,傳統(tǒng)制茶技藝是任何機器也比不了的。”他說。 自2012年起,梅相靖每年定期舉辦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傳承班,將古老制茶技藝傳授給后輩們。梅富安就是學員之一。 看到我市大力發(fā)展茶產業(yè),在外務工的梅富安2012年回鄉(xiāng)跟隨父親學習如何做一個好茶農、好茶商,并于2016年創(chuàng)辦福鼎市傳承茶業(yè)有限公司,致力打造屬于柏柳村的特色品牌。 “從回鄉(xiāng)做茶開始,我才算真正了解福鼎白茶。”現(xiàn)年33歲的梅富安說,白茶的采摘、晾青、炭焙都有門道,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積累。 依托柏柳村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資源,梅富安2020年牽頭成立梅光國柏柳茶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帶領村民一起創(chuàng)業(yè)。截至目前,51名合作社社員累計增收250多萬元。 “我們每生產一份茶,都會捐贈1元到合作社內部的慈善專項資金,用于圓夢助學、扶老助困。”梅富安說,合作社的公益性比較強,慈善這件事會持續(xù)做下去。 大力發(fā)展茶業(yè)的同時,柏柳村還挖掘“柏柳二十二景”等旅游資源,因地制宜新建公園、蓮花池步行道等,探索鄉(xiāng)村旅游產業(yè)發(fā)展。 村中一座古茶亭,茶旗飄飄,尤為顯眼。店主張智化以茶為主要元素,創(chuàng)新老銀針泡酒、銀針燉土雞等茶膳,還將水樟樹根制作成茶臺,用廢棄酒瓶制成花盆等,讓游客可賞、可憩。 眼下,張智化又有了新想法,“在茶山中培育一個‘養(yǎng)吧’,兼具民宿、茶室等功能,并開辟一個文創(chuàng)空間,容納更多可能性。” 2023年,柏柳村集體收入達11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58元,茶產量80萬斤。柏柳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曉棠說,希望以文創(chuàng)為切入點,多方面展示古文化、古建筑特色,打造有文化特色的田園綜合體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