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產增收 不忘征購(1972年店下·東岐)
畬村喜豐收(1971年前岐·佳陽大隊)
曬裝國家糧(1978年國營秦嶼農場)
這幾張老照片傅克忠老先生先后攝于1971、1972年、1978年的前岐、店下和秦嶼,用鏡頭記錄下當年種糧增產增收征購的喜悅場景。
解放前后店下洋水稻種植概況(二)
□ 喻仁務
種田農民出能人。撒谷種的,撒的又快又準又均勻又平整。插秧的,插的又快又整齊,橫、直、斜一條線。割稻的,午夜進行,天亮收工。因此,店下流傳一句話:“沒兩下不要到店下。”意思說,外來工到店下要有能耐,要經得起考驗。如插秧,店下田坵大,半天只能插兩手(一個來回),要求嚴格,橫直斜一條線,很有難度的,有的人受不了。又如割稻,都是在午夜進行的,外來工不習慣,操作不靈活,一起割稻跟不上。再說挑谷,一籮擔濕谷200多斤,要在田埂上疾走,碰到水溝時,泥土又軟、溝又寬,你要一腳即過,否則一踩下去,就很難自拔了。
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至關重要,要搞好糧食生產,必須搞科學種田。科學種田,要全盤考慮,全面規(guī)劃,全力以赴,并且大膽改制:改革種子,推廣良種。土地要平整,進行各種科學試驗,總結經驗,逐步到全面地加以推廣,以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上世紀70年代,在公社黨政領導的重視下,發(fā)動廣大干部群眾,組織干群投入水利建設,修建成龜墩水庫、烏巖水庫、羅里坑水庫,還有后坑里、羅口、寶溪、烏章、八埕岡等小水庫,以及吉坑水庫,共修造主干線灌溉渠道達6000米。大洋大田灌溉渠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受益水田面積達70%以上。
土地平整,水田挖土墩、填溝,高丘挖土填矮丘,小丘拼大丘,全鎮(zhèn)平整水田占65%。如店下洋“深袋里”大土墩(喻家,蟹墓墩),動員全村農民、居民、職工、學生,男女老少齊出動,花時50多天,搬掉土墩,填平溝壑,擴大水田面積近百畝。大洋經過平整店下、嶼前、東岐、溪美等村的稻田便連成一片,寬闊無比,真是“風吹稻穗千層浪,稻香萬家笑顏開”。
搞“干部試驗田”。干部領先,農技干部動手,搞出的試驗田,農民有看法有議論,“干部試驗田”吃小灶,當大娘子照顧,把大田當阿姨子不理睬。吃一塹長一智,農民是種田主人翁,事事處處要發(fā)動依靠群眾。
搞科學育秧靠農民自己動手,干部協助,農技干部技術指導,耐心地一次又一次,直到成功。實踐出真知,科學育秧,先要搞好秧田:一、多耕多耙;二、秧田整畦;三、稀播種、壓種育壯秧;四、復蓋薄膜;五、巧施秧肥:基肥、壯苗肥、送嫁肥;六、管好秧田:秧床早期濕潤、中期薄水、后期寸水,兩次拔秧草,中午太陽熱要揭開薄膜兩頭通風防止燒苗。
科學插秧,種矮稈要密植,不密植就會影響產量。開始密植時農民思想有顧慮,太密苗多太擠,太擠不透風,苗黃死苗。因此,密植很不自愿,采取瞞天過海,干部在插密,干部不在插稀,路邊田邊插密,中間大田插稀。有首順口溜“6×6能上千,6×7八百邊,7×7七百下,8×8叫皇天”。經過試驗對比,產量有很大差距,事實教育了農民,密植就能增產。后來大面積推廣矮稈良種,農民自覺自愿地插密植。
科學田管,過好三關。有句諺語:“三分種七分管。”說明田管很重要。三關:管水、管肥、管蟲病。管水:插秧時水不能太滿,水滿浮秧苗,薄水扎秧根;寸水除草,淺水分蘗,分蘗盛期擱田,擱田后灌水。管肥:磷肥沾秧根,十天追施返青發(fā)蔸肥,半月后施壯稈肥,三施穗肥。管蟲?。核居兴牟×x,四?。杭y枯病、白葉枯病、稻瘟病、細菌性條班病。六蟲:三化螟、二化螟、白翅浮塵子、黑尾浮塵子、白背稻飛虱、食根金花蟲。
推廣良種雙季稻。早季良種:矮南特、珍珠矮、威優(yōu)77、紅四一。都試種成功加以全面推廣。但種二季晚稻,沒有實踐沒有經驗第一年失敗了。農民有怨言,花時花力花成本,不如種單季。通過總結二季失敗的教訓是,誤時遲插,稻苗一路青黃不結實。晚季到底種什么?此時黨政干部非常關心,千方百計為解決晚季良種,派農技干部自制種子,到外地購買良種,晚季試種珍珠矮、倒種春、結果取得成功,畝產七百斤,隨即推廣;后引種威優(yōu)6號、汕優(yōu)1號、閩優(yōu)1號都試種成功,并加以全面推廣。全鎮(zhèn)實現種雙季稻矮稈良種化,糧食產量翻三翻,供給全鎮(zhèn)人民口糧有余,還為國家貢獻約200萬擔。人民群眾歡心鼓舞,過去吃地瓜米口糧不夠,現在吃白米飯,口糧有余。這真是:人口增長近兩倍,糧食生產逐步高,新房高樓遍地起,幸福生活美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