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載耀
從77級到80級,我們文革后的這幾屆學生有幸結(jié)緣名師垂教。中文系薈萃名儒,正值如日中天,仰賴的中堅,但大多數(shù)教職停留在文革前的講師級別,副教授以上職稱的鳳毛麟角。但吾師們形形色色,書生意氣,性格迥異,迂闊可愛。他們修煉多年,不名職銜,學養(yǎng)深厚,厚積薄發(fā)。
李元明教授是系副主任,文藝理論家,他就教他編的《文藝概論》。他是地道的福州人,中等身材,理著平頭,國字臉,戴深度眼鏡,相貌堂堂。說課中氣十足,聲音渾厚豪邁但很親切,好像有磁振的低音在回蕩。他學理豐厚,趣文逸史,廣征博引,邏輯縝密。詩文名篇,古人箴言,出口成誦。重要內(nèi)容,板書頓劃,下筆有聲。他最愛講“典型人物”和“文學是人學”。想來當時理論是老調(diào),但那時感覺先生超拔,唯理論高度、唯分析深度和唯佐證廣度,集“三維”于一體。他說到得意處常和我們會心一笑。教我們看《文心雕龍》、《詩品》、《閑情偶寄》,對他的才學和品格我們不得不佩服投地。我畢業(yè)幾年后,聽說先生蟾步仕途,宦海騰達,曾主政省文化廳。
穆克宏教授專講唐代古典文學,他有湖北人的口音,上課音量宏大,投入時,一派老學究模樣:頭往后仰,緊蹙雙眉,眼鏡后的雙目瞇縫成線。拉長下巴,喃喃自語,拖著長音,抑揚頓挫,常愛用一句“真是情何以堪,纏綿悱惻啊——!”來評析那些愛情悲劇詩篇。學生開小差他會訓斥一番。他一講到動情處,必定心潮澎湃,情感激越,音調(diào)下降。我們座下的弟子不約而然地一同抒懷“真是纏綿悱惻啊——!”然后低頭竊笑。
齊裕錕先生教唐宋小說和元雜劇,他剛從蘭州大學調(diào)回故里,以原中文系主任的資歷、以現(xiàn)教研室主任身份為本科生上課。他謝頂,前額亮堂,圓圓的臉,眼睛不大,豆光熒熒,總是笑吟吟的。上課話語風趣俏皮,有北方的翹舌音和福州方言的鄉(xiāng)音,這別致的腔調(diào),仿佛任由他牽引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宋代俗世當中。他講《水滸傳》特別讓我著迷。他講“元雜劇”,介紹關(guān)漢卿生平,那種灑脫滿口曲詞講演,簡直就是關(guān)漢卿再世。他說:關(guān)漢卿風流倜儻、市井青樓、滿腹才情。倜儻不羈的浪子,“遇娼優(yōu)而不辭”。關(guān)漢卿生性開朗通達,即使在碰壁之后仍然狂傲倔強,幽默著自我解嘲。“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的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棉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有人說在元代“銅豌豆”譽男人的堅強睪丸,關(guān)漢卿曠世通才,曠達不羈,玩世不恭,如他一般的男人,想來不知要讓多少女子墜入情網(wǎng),無力自拔。呵呵!我為齊先生的評論傾倒,在我的課堂筆記本里繪有一張齊先生半身像的速寫,我一直珍藏著。
孫紹振先生是個雜家,通曉多門外語,尤精于詩的研究和美學評論,文壇正興朦朧詩派,以顧城和舒婷為代表的新詩流派,孫先生力挺鼓吹,撰有《朦朧詩的美學意義》一文,一時震動文壇,文學批評與反批評鼓噪一時,影響頗深。孫先生那時已經(jīng)聲名鵲起。他可以用俄語、德語、不知什么語背誦外國名家詩篇,音律鏗鏘動聽,可我們才疏學淺,曲高和寡,只權(quán)當聆聽天籟之音。他又是冷幽默大家,詼諧中實在尖刻,往往捎帶一槍,尤其對文學現(xiàn)象的評說。說課聲音柔和纖細,帶上海話腔調(diào)。名義上課程是教寫作,但他視野開闊,偏于文本研究加美學探討,中西貫通。他講法國丹納的《藝術(shù)哲學》,講德國萊辛的《拉奧孔》,拉奧孔雕塑的美感張力,分析得頭頭是道。有時又講《紅樓夢》,講悲劇形象。他講斯賓諾莎的哲學,斯賓諾莎的名言:“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關(guān)于死的默念,而是對于生的沉思。”什么一元論者或泛神論者,什么理性主義者,高深莫測。他的課深受歡迎。受之“哲學”影響,我心有旁騖又著迷于法國狄德羅的書,費了許多時間寫讀書筆記。
先后教授外國文學的是李萬均先生和溫祖蔭先生。李先生愛講大部頭名著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大講《十日談》和《坎特博雷的故事集》,講肉欲和人性,說道中世紀性壓抑的教士赤身裸體在雪地里打滾。那年代人的觀念太保守,他的名言“性愛是最美的舞蹈”讓人愕然,特大膽無忌,對人性的超常理解,在正統(tǒng)官方看來確屬“嘩眾取寵”。外語系的女生偶爾也來旁聽湊熱鬧。但廣東人的口音,話語雖流暢可平舌音總覺得說話饒不過彎來。溫先生溫文儒雅,江西人的說話語調(diào),委婉平和。他講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戲劇和歐美短篇小說,他講歐·亨利小說結(jié)構(gòu),“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特別擅長復述故事,作品中的細節(jié)描寫他說得活靈活現(xiàn)。我們汲取其精華,有時偷懶,省省心就撂下必讀的大部頭。
上現(xiàn)代漢語語音課,那位自詡北師大畢業(yè)的老先生本是福建人,教普通話兒化現(xiàn)象時,可說起話來吞吐不清——“囫圇吞棗”,舌頭太卷,猜想莫非是老北京土話?于是同窗鸚鵡學舌,打趣地胡編亂造了一句:“你這個角兒,再胡鬧兒,我就三腳兒二腳兒把你踢到門外邊兒去,叫你在地板兒邊兒上打滾兒。”